三叠纪
中文名称:三叠纪
外文名称:Triassic Period
正文内容:三叠纪的命名来自德国南部,该区三叠系—系三分的特点非常明显,所以阿尔伯特(F·V·Alborti)于1834年据此建立三叠系。三叠纪开始于距今2.3亿年,大约经历了3500万年,它又可分为早、中、晚三个世。三叠纪的生物界与二叠纪有重要差别。 在无脊椎动物方面, 晚古生代最重要的?类、 四射珊瑚完全绝灭,床板珊瑚和腕足类也大部分衰退: 代之的是软体动物,其中菊石和辨鳃类最为重要。早三叠世大部分菊石比较简单的齿菊石式缝合线,也无壳饰;中晚三叠世大部分则是壳饰高度发育,有瘤、肋、齿菊石式或菊石式缝合线,化石代表如蛇菊石(Ophiceras)、齿菊石(Ceratites)、粗菊石(Trachyceras)等。辨鳃类在三叠纪非常繁盛,据统计共发现170余属,1800余种以上,主要属于弱齿目和古异齿目,其中有些属是三叠纪所特有,常见的如克氏蛤(Claraia)、褶翅蛤(Myophoria)、鱼鳞蛤(Daonella)、海燕蛤(Halobia)等。在脊椎动物方面,三叠纪起爬行动物逐渐成了陆上的统治者。分布最广的乃是蜥龙类的恐龙,海生的鱼龙类开始出现原始的类型,三叠纪的爬行动物中并有真正的龟鳖以及鳄等出现。两栖类至三叠纪只有坚头类的少数孑遗分子,此类动物到三叠纪末期全部绝灭。三叠纪的植物方面,以裸子植物松柏、苏铁、银杏以及蕨类植物中的真蕨类占优势。其中苏铁类的侧羽叶(Pterophyllum)、耳羽木(Otozamites),蕨类中的拟丹尼蕨(Danaeopsis) 网叶蕨 (Dictyophy-llum) 等都是很重要分子。二叠纪已出现的联合古大陆(Panglea) 三叠纪仍然存在,而且主要处于隆起遭受剥蚀状态。三叠纪强烈沉降的海槽仅限于古地中海槽和太平洋带,在海槽的毗邻地区出现频繁的海水进退。三叠纪中晚期的印支运动,在古地中海槽东段的秦岭、巴颜喀拉—松潘、滇西三江、缅甸—马来亚地区最为强烈,形成了规模最大的印支褶皱带。早、中三叠世是地史上干旱气候广布时期,也是盐类矿床形成时期;晚三叠世潮湿气候带扩大,特别是劳亚 (Laurasia) 大陆东部和北部,又一次形成地史上重要成煤时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