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纪古地理
中文名称:中国第三纪古地理
外文名称:Tertiary paleogeography of China
正文内容:第三纪早期我国古地理的轮廓基本上是白垩纪末期的继续和发展。在西部地区仍然有与古地中海沟通的喜马拉雅海和塔里木海湾,但它们的范围与白垩纪晚期相比已有改变。我国西部现存的几个大型盆地继续下沉接受沉积;东部中生代的几个大型盆地如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和松辽盆地全部转变为古陆剥蚀区。在华北地区、东西两侧上升,中部下沉,终于形成了巨大的华北盆地;苏北和江汉两大盆地仍然继承着前期的沉积条件,它们和华北盆地一样在沉积过程中都遭到暂短的海侵。东南地区的许多中小型盆地如同白垩纪末期一样,依然存在。早第三纪中期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使西部海水退出,但此时台湾仍沉没于海中。早第三纪,我国的气候分带明显,从西北到东南形成一广阔的干燥气候带,在它跨越的范围内,普遍形成了含膏盐的红层沉积;位于干燥带的东北侧的抚顺、乌云等盆地以及西南侧的南宁、茂名等少数盆地有含煤和暗色岩的沉积。晚第三纪时,我国古地理面貌越来越与现代相近,西北区的几个大型内陆盆地仍在继续下沉,塔里木盆地西部一度遭到海侵。青藏高原地区在不断地继续上升,喜马拉雅山在第三纪后期终于形成当今世界第一高峰。我国东部几个大型盆地仍在继续下沉,接受巨厚的沉积;而早第三纪的一些中小型盆地相继升起,与此同时,却又有新的中小型盆地形成。晚第三纪,台湾地区曾几次露出海面,在现今的西海岸区形成滨海沼泽含煤沉积。广东雷琼地区下陷,使海南岛与我国大陆脱离。在晚第三纪,我国东部地区也曾发生过多次火山活动。由于我国南方气候湿润,许多盆地有含煤沉积;华北地区的某些盆地形成厚度不大、含有三趾马动物群的红土堆积。但西北地区,仍处于干燥气候带内,形成含有膏盐的红色碎屑沉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