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纪
中文名称:二叠纪
外文名称:Permian Period
正文内容:是古生代最后一个纪,分早、晚二个世。二叠纪是德文“Days”的意译,于1859年马尔谷(Marcou)所命名。现在国际上常用的二叠纪称“Permain”纪,源出于苏联乌拉尔西坡的彼尔姆城(Perm);我国和日本的译文仍按习惯称二叠纪。二叠纪是生物界显著变革时期。陆生植物的发展在二叠纪可分为二个阶段:早期组合面貌仍与晚石炭世相似;但晚期松柏类和苏铁类繁育,裸子植物已占主导地位。陆生脊椎动物中,两栖类出现了更进化的类型,可以蚓源(Eryo-ps)为代表;原始爬行类得到进一步发展,盘龙类和二齿兽类常成为陆相地层中重要标准化石。 ?类是海相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化石依据;早二叠世?类极为繁盛,存在两个主要演化方向:一为纺缍?,个体变大变长,隔壁褶皱愈趋复杂,如拟纺缍?(Parafusulina);一为费伯克?类,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发育拟旋脊和副隔壁,如新希氏? (Neoschwagerina)等。 晚二叠世?类渐趋衰退。珊瑚类在早二叠世再度繁盛,形成古生代最后一次造礁期,一般以复体三带型珊瑚最为重要,如文采尔珊瑚(Wentzelella);另外床板珊瑚中的早坂珊瑚(Hayasakai-a)和原米契林珊瑚(Protomichelinia)均属早二叠世常-见的重要化石;晚二叠世珊瑚类大量衰退,已不具重要意义。腕足类仍以长身贝类、石燕贝类和扭月贝类为主,末期出现特化类型如蕉叶贝(Leptodus)。二叠纪的菊石在地层上占一定地位,以棱菊石类和菊面石类共生为特点,重要代表如假提罗菊石(Pseudotirolites)。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是石炭纪古构造格局的延续和发展。二叠纪中期的强烈的构造变动(萨尔运动)在世界各地均有反映,并导致大部分地槽基本闭合。晚期起北半球已形成统一的劳亚(Laurasia)大陆,至此地球上出现一个互相连结而又南北对峙的统一的大陆,这就是地质学上著名的联合古大陆(Pangaea)或泛大陆。岗瓦纳大陆早二叠世仍见有冰碛。随着古地理的变迁,二叠纪晚期干旱带显著扩大,成为世界性的红层和盐类矿产形成的时代。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