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百科  > 所属分类  > 
[1] 评论[0] 编辑

中国奥陶纪古地理

中文名称:中国奥陶纪古地理

外文名称:Ordovician paleogeography of China

正文内容:奥陶纪的古地理轮廓和寒武纪的重要区别是前期海侵范围广泛,后期显著海退。奥陶纪时华北地台遭受广泛的海侵,与寒武纪比较、晋陕隆起区也被海水所覆,但阿拉善地块似仍未波及;岩性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中奥陶世以后,此区全部上升为陆。中国南方奥陶纪的古地理轮廓和寒武纪没有重要差别,自西向东南可以区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过渡类型的江南区和活动类型的华南区; 其海域性质也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盆及岛弧海的逐渐过渡。广大的中国西部地区,根据沉积类型和生物组合可以展示一幅由相对稳定的中间地块及活动海槽相互间列的古地理景观。其海域性质也可细分出陆棚、边缘海到中间地块和岛弧海槽等不同类型。海槽区沉积厚度巨大,祁连、北山、天山等区并有大规模的海底火山活动。雅鲁藏布江地壳接合带以南的喜马拉亚山区有发育很好的稳定类型的奥陶系,它很可能属于岗瓦纳联合古陆的北缘浅海。由于所含生物化石兼有扬子区与华北区的特点,说明当时我国各稳定地块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深海洋盆。最后,要指出的,位于天山—内蒙—兴安活动区东段的大、小兴安岭海区,奥陶系分布广泛,并有海底火山活动。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钱塘江统    下一篇 中国奥陶系对比简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