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百科  > 所属分类  > 
[1] 评论[0] 编辑

奥陶纪

中文名称:奥陶纪

外文名称:Ordovician Period

正文内容:古生代第二个纪。“奥陶”一名源出于英国北威尔土一古代民族名“Or-dovices,”音译为奥陶,由拉普华斯在1879年命名。奥陶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时间为6000万年,分早、中、晚三个世。从奥陶纪开始,现有的无脊椎动物门类都有了代表,其中尤以笔石、鹦鹉螺、三叶虫、腕足类的地层意义更大。原始脊椎动物无颌鱼类业已出现,植物界仍以藻类为主。奥陶纪生物界的突出现象是生物相的分异:一种典型的生物相是笔石页岩相,代表滞流水还原环境;另一种典型的生物相是壳灰岩相,代表正常浅海环境。笔石是奥陶纪主要分带化石,早奥陶世以树形笔石类和正笔石类中的无轴亚目化石代表为主,其演化方向为笔石枝的减少;中晚奥陶世正笔石类中的有轴亚目渐趋繁盛,化石代表如栅笔石(Climacograptus)。壳相以鹦鹉螺类、三叶虫和腕足类为主。早奥陶世的鹦鹉螺一般具有较大个体、隔壁颈直、体管内往往有复杂的构造,如房角石(Cameroceras);中晚世的鹦鹉螺类,我国北方多珠角石类,其体管呈串珠状,隔壁颈弯而短,如阿门角石(Arme-noceras);我国南方以直角石类最多,如中国角石(Sinoc-ras)等。奥陶纪的三叶虫仍以后颊类为主,一般情况胸节减少,头尾等大且分节不清,头鞍前面扩大为重要特征,其中以栉虫类最重要,如小栉虫(Asuphellus)。奥陶纪的腕足类已具有坚硬的钙质外壳,主要有正形贝类、共凸贝类和扭月贝类、如正形贝(Orthis)、扬子贝(Yangtze-ella)等。其它壳相化石尚有海林檎类和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类均有较重要的代表。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广泛的一纪,北半球除北美地台区的中北部和东欧地台区外,其余地区几乎均被海水淹没;南半球与寒武纪相似,仅岗瓦纳地台区周缘及两侧地槽区遭受海侵。近年来在北非和南非发现冰碛,表示此带为极地寒冷气候;而沿西伯利亚中北部、中国中北部、澳大利亚中南部以及北美东部均有膏盐及红层,代表赤道两侧炎热的气候环境。奥陶纪中期以后,在地表许多地区都曾发生重要的造山运动。北美的阿帕拉钦地槽的北段和南段的一部分,在中奥陶世后局部褶皱升起(太康运动)、西欧加里东地槽的北带以及哈萨克斯坦和阿尔泰一萨彦岭一带,均为晚奥陶世形成的重要褶皱带。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寒武系对比简表    下一篇 奥陶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